彭德怀败仗之关家垴:40倍兵力优势打三昼夜未全歼,因伤亡饱受争议
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,为保护当事人隐私,已对人物姓名、地点等信息进行更改。文中人物言行与原型人物有所不同,仅供参考,不代表对事件的评判。
1935年10月19日,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(原红一方面军)历经千辛万苦,终于抵达陕北边陲的吴起镇。
可是国民党军队并未打算就此放过红军。
白凤翔部第6师和第3师,还有马鸿宾部第35师马培清骑兵团,在后面紧追不舍。
之前在腊子口吃了红军大亏的鲁大昌部,也匆匆赶来,妄图报复。
毛主席清楚形势严峻,把砍掉这条“尾巴”的重任交给了彭德怀。
10月21日清晨,天还没亮透,红军各部就悄悄摸进了吴起镇以西五里沟口的设伏阵地。
这地方地势险要,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坡,中间是一条狭窄的山谷,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。
战斗打响后,枪炮声震得山谷都在颤抖。
红军战士们如猛虎下山,奋勇杀敌。
经过一天的激战,红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,一共击毙敌人600余人,俘虏700余人。
第6师的重型武器都成了红军的战利品,还损失了800余匹马匹。
毛泽东亲自来到吴起镇西山督战。
他站在高处,看着彭德怀提枪勒马,指挥部队冲锋陷阵,那英勇无畏的模样,就像一尊战神。毛主席诗兴大发,当场吟出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词。
彭德怀接过诗稿,思索片刻后,将最后一句改为“唯我英勇红军”,更显红军的豪迈气概。
在解放军内部,能让毛主席尊称为“老总”的,只有彭德怀、贺龙和朱德三位。
彭德怀一生征战无数,战功赫赫。
但在他自己的回忆录《彭德怀自述》里,他却坦诚地指出自己一生遭遇的四大败仗:红军时期的赣州战役、抗日战争时期的关家垴之战、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府陇东战役、朝鲜战争时期的第五次战役。
这四大败仗,正好对应了他军事生涯的四个阶段。
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抗日战争时期的关家垴之战。
在这场战斗中,八路军拥有40倍于敌的兵力优势,却未能全歼冈崎大队。
关于这场战斗的结果,众说纷纭,有人认为是胜利之战,有人觉得胜负参半,还有人认为这场仗根本就不该打。而这背后的真相,残酷得让人揪心。
在著名的抗日剧《亮剑》里,李云龙在李家坡战斗中,用土工作业的方法推进,全歼川崎大队的情节让人看得热血沸腾。
772团的程瞎子连攻8次都拿不下的高地,被李云龙轻松拿下。
可这只是电视剧,在现实中,哪有这么容易。
1940年10月25日,日本冈崎大队500多人,冲进了山西省黎城县东南的黄崖洞内。
黄崖洞可是八路军重要的兵工厂,一旦被日军破坏,后果不堪设想。
彭德怀得知消息后,眉头紧锁,眼神中透露出决心。
他决定利用八路军的兵力优势,将这支孤军深入的日军一举歼灭。
在他的命令下,八路军迅速调集了8个主力团,超过2万人的部队,将冈崎大队紧紧围困在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。
两万打五百,这兵力优势简直太明显了。
在很多人看来,这肯定是一场轻松的胜利。
可战斗打响后,八路军才发现,这个冈崎大队太难对付了。
10月29日,八路军8个团对冈崎大队发起总攻。
一时间枪炮声、喊杀声震耳欲聋。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,奋勇向前。
可日军的火力太猛了,他们凭借着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,不断向八路军射击。
八路军连续打了两天两夜,发动了18次进攻,才好不容易攻占了日军的第一道防线。
可是由于八路军缺少重型武器,面对日军的坚固阵地,始终无法进一步突破。
担任主攻任务的几个主力团,伤亡惨重。
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,鲜血染红了关家垴的土地。
久攻未果,伤亡巨大,八路军的指挥官们开始犹豫了。
386旅旅长陈赓心急如焚,他找到彭德怀,焦急地说:“彭总,关家垴地形对我军太不利了,继续这么打下去,伤亡太大了。要不放日军出包围圈吧。”
彭德怀听了,脸色一沉,坚定地说:“不行,就是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!”
后来129师师长刘伯承也赶来了。
他看着眼前惨烈的战斗场景,心疼不已。
他生气地对彭德怀说:“你这是赌气!这一仗,我不同意再打!”
彭德怀深吸一口气,严肃地说:“老刘,我不是赌气。这仗必须打,而且一定要打赢。如果我们这次放跑了冈崎大队,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日军敢深入我们的根据地。我们必须要给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,让他们知道我们八路军的厉害!”
刘伯承和陈赓听了彭德怀的话,虽然心里还是有些担忧,但也知道彭德怀的决心已定。
他们只能咬咬牙,继续组织部队进攻。
为了拿下关家垴,彭德怀甚至把八路军总部直辖的特务团都拉了出来。
特务团的战士们个个都是精兵强将,他们接到命令后,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。
可日军的抵抗依然顽强,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。
又打了一天一夜,冈崎大队还是没有被歼灭。
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,但依然坚守在阵地上。
11月1日情况变得更加严峻。日军增援部队1100多人在1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,开始向关家垴方向逼近。
天空中日军的飞机像一群恶鹰,不断地投下炸弹。
地面上的日军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。
彭德怀看着眼前的局势,心中十分焦急。
他知道再打下去,八路军的伤亡会更大。
经过一番权衡,他无奈地下达了撤军的命令。
关家垴战斗打了三天三夜,八路军虽然消灭了冈崎大队400人,击毙了冈崎大队长,但并没有完全歼灭冈崎大队。
而八路军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几个主力团都被打残了,许久都没有恢复元气。
比如,772团1营1连,原本有70多人,战斗结束后只剩下3人。
3连50多人,最后只剩下指导员和2名伤员。4连70多人,也只剩下10余人。
总部特务团2营8连,128人上了战场,只有25人活着回来。
彭德怀警卫连150多人,还有老红军80多人,全连只剩下副指导员和轻重伤员共35人,其余的都牺牲在了关家垴。
129师385旅16团,三天的战斗中,团长殉国、参谋长负伤,有一半以上的骨干牺牲。
关家垴战斗,由于巨大的伤亡,争议一直很大。
很多人因为这场战斗,对彭老总颇有微词......
在那硝烟渐渐散去的日子里,八路军各部弥漫着沉重的气氛。
战士们围坐在一起,眼神中满是疲惫。
有人低声嘟囔着:“咱们这么多人,咋就没把那几百个小鬼子全消灭呢,还死了这么多兄弟。”旁边的战友默默点头,眼中闪烁着泪花。
这些话语虽轻,却如重锤般敲在每个人的心上。
在后方的一些根据地,老百姓们也听闻了关家垴战斗的消息。
他们围坐在村口的大树下,议论纷纷。
“听说彭老总带着那么多人去打小鬼子,没打赢,还死了好多八路军战士,这是咋回事啊?”一位老大爷皱着眉头,满脸疑惑。
旁边的大娘叹了口气:“唉,这仗打得也太惨了,那些娃娃们可都是好样的啊。”
这些质朴的话语,带着对八路军的关切,也透露出对这场战斗结果的困惑。
而在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们中间,争议同样激烈。
在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上,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。
一位将领站起来,情绪激动地说:“彭总,关家垴这一仗,咱们伤亡太大了,我觉得这仗不该这么打。咱们完全可以采用其他战术,避免这么大的损失。”
彭德怀坐在主位上,脸色凝重,他清楚将领们的担忧,但心中也有自己的坚持。
他缓缓站起身来,目光坚定地说:“同志们,我理解大家的想法。但关家垴这一仗,我们必须打。那冈崎大队深入咱们根据地,还威胁到了兵工厂,如果我们不狠狠地教训他们,以后会有更多的日军敢来捣乱。咱们八路军就是要让日军知道,咱们的根据地不是他们想来就来,想走就走的地方!”
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彭德怀的观点。
有些将领认为,虽然冈崎大队威胁大,但为了消灭他们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,实在不值得。他们觉得,应该保存实力,寻找更有利的时机再与日军作战。
这种分歧在会议上不断碰撞,双方各执一词,争论得面红耳赤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关家垴战斗的争议不仅没有平息,反而愈演愈烈。
一些外界的声音也开始质疑彭德怀的指挥能力。
有人说他过于固执,不听取下属的意见,导致八路军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。
这些言论传到彭德怀的耳朵里,他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。
但他并没有过多地去辩解,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后续的抗战工作中。
在后来的战斗中,彭德怀更加谨慎地制定作战计划。
他清楚每一场战斗都关系到战士们的生命,关系到八路军的未来。
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地图前,反复研究敌情,思考着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。
但关家垴战斗的阴影,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。
而对于那些在关家垴战斗中幸存下来的战士们来说,这场战斗更是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。他们在战场上目睹了战友们的牺牲,那种无力感和悲痛,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灵魂深处。
有的战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,常常会从噩梦中惊醒,耳边仿佛还回荡着战友们的呼喊声和枪炮声。
可是尽管争议不断,关家垴战斗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。
它让八路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日军的顽强和作战能力,也让八路军在战术和战略上进行了反思和改进。
在后续的战斗中,八路军更加注重情报的收集和分析,更加灵活地运用战术,逐渐在抗战中取得了更多的胜利。
多年以后,当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,关家垴战斗依然被人们所铭记。
那些争议和质疑,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。
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,开始更加客观地看待这场战斗。
他们看到了彭德怀在艰难抉择中的坚定和担当,也看到了八路军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。
彭德怀虽然因为关家垴战斗饱受争议,但他始终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。
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,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,不惜付出一切代价。
关家垴战斗,只是他漫长军事生涯中的一个小插曲,但却成为了人们了解他、认识他的一个重要窗口。
它让人们明白,战争是残酷的,每一个决策都充满了艰难和挑战,而真正的英雄,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,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。
申宝策略-股票免费配资-上海股票配资招商-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