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的徐州,风又冷又硬,吹得人脸像刀子剐。
天黑得早,指挥部里点着油灯,灯光摇摇晃晃,映得屋子里的人影一个比一个阴沉。
邱清泉脾气急,话音一高就像是要掀了屋顶:“45师不能丢!”他这态度,谁都能听出来心里有多急。
杜聿明皱了皱眉,淡出一句:“再晚一步,整条退路都没了。”这话说得不重,却像一盆凉水浇在一屋子人头上。
气氛一下子就僵了。
大家都在琢磨,这第五军到底谁能拍板?
谁又敢负这个责任?
你说,这种局面能不让人心里打鼓吗?
说到掌控部队,这事在国民党军里还真是门学问。
有的人是天生的“主心骨”,一嗓子下去没人敢不听。
他们手底下的兵,拢得死紧,像一股麻绳拧到一块。
王耀武指挥的74军,就是这么个典型。
王耀武是山东人,这人别看平时笑眯眯的,手腕可硬着呢。
早些年他接手51师,没几年就开始大换血。
谁要是不听话,他一句话就能把人调走,立马补进自己信得过的老弟兄。
久而久之,这74军差不多成了“王家班”。
打仗的时候,你要看谁指挥?
只认王耀武的印章。
一个命令下去,最底下的班长都明白怎么回事,人人都跟着他的节奏走。
场面那叫一个齐心。
第五军可就没这么好命了。
它的出身其实挺新潮,算是机械化起家的,编制里头有装甲兵团、还有200师。
蒋介石当年对这支部队寄予厚望,想打成国民党手里的“铁拳头”,关键时候砸谁谁疼。
可惜好景不长,这拳头总被拆得七零八落。
比如说,缅北打仗时,200师还在印度折腾装备,国内的45师、96师又给别的战区借走了。
你看,这一上来就不像个整队,兵一分,队形就乱了。
军长再有本事,也抓不住那么多散兵游勇。
杜聿明其实也想搞成“杜家军”,不过人家手里的牌都是拼盘,哪有那个条件?
说到后台,王耀武那是手里有牌,背后有靠山。
他后面站着陈诚,陈诚又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。
74军要调兵换将,陈诚一句话就定了。
王耀武在部队里办事,那叫一个顺溜。
反过来看杜聿明,虽说也算得上蒋委员长赏识的人,可他办什么事,得在何应钦、徐庭瑶、白崇禧这三个人之间来回斡旋。
上头谁都能插一脚,白崇禧调兵,阎锡山要人,何应钦发个电令,师就给你调走了。
你说杜聿明能不头大吗?
三头六臂也扛不住这么多领导轮流指挥。
再说人情世故上,王耀武是个会来事儿的人,上海、南京两头跑,嘴上抹蜜,见谁都能套近乎。
他跟自己人说话,拍着胸脯保证:新装备优先给老伙计,新枪第一批发给51师。
哪怕是空军支援,王耀武都得先捞到自家头上。
久而久之,51师成了主心骨,57、58师也得跟着他的打法走。
部队慢慢就成了铁板一块。
杜聿明性子直,不爱绕圈子。
手下像邱清泉、熊笑三这些人,来头一个比一个大,谁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你看那饭桌上,杜聿明真不敢“拍桌子”,他要真敢拍,第二天指不定谁就给他穿小鞋。
搞得用人也得面面俱到,谁都不敢彻底得罪。
第五军的“地盘”,说白了比谁都大,可问题也多得很。
抗战八年,这支部队今天北上包头,明天南下缅北,后天又去滇西,等于一年换好几个教练班。
后勤、番号、建制,三天两头就变。
你再有能耐,兵心换来换去,怎么可能拧成一股绳?
有的士兵连自己上级说哪地方话都听不明白,打个电话还得找翻译。
要说74军,那待遇就不一样,常年在长江中下游转,地利熟、人心齐,打起仗来就跟村里拜把子的哥几个凑一块,谁都知道下一步要干啥。
沟通成本低,磨合得紧,这才叫“打团伙仗”。
第五军遇到美械装备,麻烦又来了。
美国顾问插手训练,北平的军委会发号施令,印度兰姆伽的美军顾问也来“指点江山”。
一个部队要听仨地方的指挥,谁还服军长一句话?
一句话,指挥权直接被分成三瓣,杜聿明手里的权力还剩几分?
有时候一个调兵令下去,得转三道弯才能落实。
真不是吹,这摊事搁谁身上都得头皮发麻。
回到那场著名的徐蚌会战,谁能把兵拢住谁就能救命。
74师给华东野战军吃掉,蒋介石第一时间就让王耀武重组“复员整编精锐”。
你瞅瞅,这就是最高层的信任,人心都在一个地方。
杜聿明这边,下令撤退45师,邱清泉当场就跟他拍桌子。
下面70军、72军的师长一个个都在打小算盘,谁也不想背黑锅。
与其说大家怕死,不如说都想着给自己找个靠山,杜聿明的命令就这么悬在半空,没人敢真豁出去。
你说,这样还能打出啥大胜仗来?
说到班底,这里面的门道一点都不比打仗简单。
王耀武是一步一步从51师带起的,他的梯队像是自家人开的小作坊。
连长升营长,营长升团长,一级一级都是信得过的老面孔。
部队打起仗来,指挥链条顺到不能再顺。
第五军这边,杜聿明手里可没这么多“亲兵”。
装甲兵、滇军、桂军、川军,啥人都有。
每一股势力都得给点面子,每个师长背后还有自己的大佬撑腰。
用行伍老话说,平衡就是妥协,妥协就出不了“铁令”。
就算杜聿明有三头六臂,也管不住这么多心思各异的兄弟。
其实,打仗归根到底就是“控军”。
王耀武在长江流域深耕多年,人熟、地熟,号一响,所有人都知道怎么配合。
这才有了74军那种铁桶一样的战斗力。
杜聿明虽然挂着第五军的名号,可战区一换再换,连后勤都得靠外人,顾问、上级、各路大佬轮流发号施令,弄得他连“军长”都成了“名誉军长”,实权早就被掏空了。
说句大白话,这就是自家院儿里种菜,王耀武能自己翻地、浇水、收菜,杜聿明这头,地是别人的,水龙头还得打报告要,哪能种出结实的菜来?
也许有人会说,兵多将广,武器先进,不就能打胜仗?
其实打仗最难的是拢人心,这玩意不是几门大炮就能解决的。
王耀武能把74军拧成一股绳,靠的是人脉、是信任、是地利;杜聿明再有本事,也架不住一锅粥的局面。
谁能稳当当握住指挥棒,谁才能真正顶得住大风大浪。
打仗这回事,真不是光靠枪炮响,更得看主心骨硬不硬。
这一仗打下来,谁的班底扎实,谁的兵心齐,历史自己会记得清清楚楚。
有句话说得好,“人心齐,泰山移”。
部队的事,说到底还真就跟老百姓家种地一样,地里有自家人,种啥都顺心。
杜聿明要想真管住第五军,没点铁腕还真不行——可惜,人在江湖,难免身不由己。
本文就是想把社会正气给宣扬起来,压根没有要去侵犯版权或者肖像权的想法哈。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,就赶紧联系我们,一起商量着来处理。
申宝策略-股票免费配资-上海股票配资招商-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