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联合国维和部队本应受到各方保护,但以色列军方却对其发动了蓄意攻击。
事先通报了施工时间地点,换来的不是理解配合,而是从天而降的4枚手榴弹,距离维和人员仅20米。以色列为何敢做这种公然违法的行为?国际秩序还有底线吗?
作者-常
明知故犯的手榴弹
黎巴嫩南部的清晨,本该是和平的。马尔瓦欣村东南部,联合国维和人员正在清理通往据点的道路障碍,这是他们的日常工作。
按照国际惯例,联黎部队已经提前向以色列军方通报了施工的具体时间和地点,这本是出于安全考虑的善意举措。
展开剩余89%然而,天空中突然传来了无人机的嗡嗡声。这架来自以色列方向的无人机,悬停在维和人员头顶。接下来发生的事情,让所有人都震惊了:4枚手榴弹从天而降。
第一枚手榴弹落在距离联合国人员和车辆仅20米的地方,爆炸声震耳欲聋,碎片四溅。
紧接着,另外三枚手榴弹在100米外相继爆炸。
幸运的是,这次攻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。但这绝不是什么"幸运",而是一场蓄意的恐吓行动。
完成投弹任务后,这架无人机径直飞回了以色列方向,没有丝毫停留。
整个过程干净利落,就像是完成了一项计划好的任务。
联黎部队立即停止了施工作业,因为没有人能保证下一秒会不会再次遭到攻击。这起事件被联合国定性为去年11月停火以来,针对维和人员最严重的袭击之一。
按照国际法,维和人员被明确视为平民,故意攻击他们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。
更令人愤慨的是,这不是什么"误炸"或"意外"。以色列军方早就接到了联黎部队的施工通报,清楚知道那里有联合国人员在工作。
这是一次明知故犯的攻击行为。这种恶劣行为暴露的,是蓝盔们更深层的生存困境。
两面夹击的蓝盔
说起来,这些戴蓝盔的维和人员,处境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。他们既不是以色列的朋友,也不被真主党待见。
维和部队成了最无助的一方。联黎部队成立于1978年,最初的任务是监督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南部撤军。
2006年真主党与以军爆发战争后,他们的任务变成了监督停火协议的执行。
但问题在于,联合国给他们制定的规则实在是束手束脚。按照联合国第1701号决议,维和人员只能在自卫的情况下使用武力。
这意味着,哪怕遭到攻击,他们也只能忍着,然后向黎巴嫩军队报告。
自己不能反击,只能指望别人来主持正义。这种"只挨打不还手"的规则,让维和部队在各方眼中都显得软弱无力。
更糟糕的是,他们还要面对来自当地居民的阻挠和敌意。很多黎巴嫩南部的居民认为,这些联合国维和人员实际上是在为以色列服务。
巡逻时经常被居民拦停,甚至遭到辱骂和威胁。
在过去14个月的冲突中,以色列军队对联黎部队发动了20多次攻击。真主党也没闲着,同样多次袭击维和特派团。
对这群穿蓝头盔的人来说,两边都不是朋友。
以色列方面长期指责联黎部队对真主党的军事活动"睁一只眼闭一只眼"。而维和部队则回应说,这种指控是污蔑,他们始终坚持中立立场。可是在这种环境下,"中立"反而成了最大的弱点。
被绑架的和平
维和部队的困境不是偶然的。近年来,美国与以色列的立场越来越接近,甚至在联合国层面联手施压。
就在这次手榴弹攻击事件发生前几天,联合国安理会在美以压力下决定撤出叙利亚维和部队。
这个信号很明确:大国如果不愿意,维和行动随时可能被叫停。
美国官方的说法是,撤销维和行动是为了"加强黎巴嫩军队对其国家的主权"。听起来冠冕堂皇,实际上是在为以色列的强硬政策开绿灯。
问题是,黎巴嫩军队自身就装备差、人手少,根本无法独当一面。
他们需要联合国维和部队作为与以色列之间的缓冲。如果失去了这层保护,黎巴嫩政府将直接面对以色列的军事压力。
按照停火协议,以色列本应从黎巴嫩南部全面撤军。但以色列的条件是:真主党必须先完全解除武装。真主党的回应是:以色列不撤军,我们就不能放下武器。
黎巴嫩政府夹在中间,既要解除真主党武装,又要让以色列撤军,进退两难。
三方就这样互相卡着脖子,谁也不肯先让步。
而在这个死循环中,维和部队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棋子。以色列需要向真主党展示强硬态度,维和部队就成了"杀鸡儆猴"的目标。
真主党需要证明以色列仍在威胁黎巴嫩安全,维和部队遭攻击正好成了宣传素材。就连美国,也在利用维和行动的困境推进自己的中东政策。
谁来守护守护者
这起攻击事件,说到底是个原则问题。它触及的不仅仅是地区安全,更是国际秩序的根基。如果连联合国维和人员的安全都无法保障,那我们还能指望什么?
从这个角度看,以色列的手榴弹攻击不是孤立事件,而是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系统性挑战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如果此类攻击事件得不到有效回应,可能引发"维和信任危机"。各国会质疑派遣维和人员的意义,联合国的道德权威将进一步受损。
这种趋势如果继续下去,未来5年内维和行动的成本和风险都将显著上升。
面对这样的困境,国际社会需要做出明确的价值选择。站在中国立场,我们始终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。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针对平民或国际组织的攻击。
无论局势多么复杂,规则和国际法都不能被轻易突破。
各方应当保持克制,通过对话协商寻求解决之道,而不是诉诸武力。
正如我们一贯坚持的那样,国际社会只有在相互尊重、共同安全的基础上,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。这次手榴弹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:守护和平的人,同样需要被守护。
如果我们不能保护保护者,那么谁来保护我们?
这个问题,值得每个关心世界和平的人深思。
结语
这次手榴弹攻击事件,已经不仅仅是地区冲突的插曲,而是对整个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。
如果强权可以随意践踏规则,如果维和人员的安全都无法保障,那么我们赖以维系和平的多边机制还有什么意义?
国际社会必须拿出切实行动,不能让此类事件成为"新常态"。你认为联合国应该如何回应?
信息来源
发布于:广东省申宝策略-股票免费配资-上海股票配资招商-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