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这两年塌得最彻底的,不是哪个流量明星,也不是哪个饭圈网红,而是曾经被无数人当作“精神图腾”的少林寺。
是的,就是那个从小学课本到旅游攻略都要提一嘴的“武术圣地”。如今塌得彻底、烂得全面。而最讽刺的是,这一切,李连杰十几年前就已经点破了。
他说:“我非常后悔拍《少林寺》,害了自己,也害了少林寺。”
——这不是过谦,也不是煽情,是一个身在局中人,看透后的自责和警醒。
少林寺:从“圣地”到“笑柄”
先说最近炸出来的事——释永信被调查,官方措辞直接、干脆,“涉嫌严重违法”。不仅佛门不保,连他当初在政界、商界打下的盘子,也在一夜之间被掀翻。
展开剩余84%央视下场点名,僧籍被开除,昔日“CEO”瞬间成了“阶下囚”。而整个少林寺也不再神秘庄严,成了舆论场的公共笑料。
可真要说塌房,其实早在释永信走红那一刻就埋下了种子。
16岁磕破头拜入佛门,34岁掌管少林,这个原名刘应成的安徽人,硬是把千年古刹玩成了“少林股份有限公司”,海内外200多个分部,300万洋弟子,出场自带镁光灯,讲话比民营企业家还顺溜,名副其实“穿袈裟的马云”。
可问题是,这一切,真的是“弘法利生”?还是“资本游戏”?
李连杰拍了一部片,少林火了三十年
少林寺为什么红?答案只有一个字:李。
李连杰的《少林寺》1982年上映,票价几毛钱,票房破亿,全国万人空巷看一个人练拳、耍棍、救师父。
问题也正出在这儿。
那年少林寺破破烂烂,老和尚十几个,野草没膝,别说武功,连饭都吃不饱。剧组进去都懵了,真没有一个“能打的”。
结果呢?李连杰他们请来专业武术队员拍戏,一顿拳拳到肉,活生生演了一个“全能寺庙”的样子出来。
观众信了,香客上山了,钱来了,信仰也歪了。
而释永信,正是靠着这波流量起家,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弟子,飞升成“IP化方丈”。
李连杰后来说,“那是假的,电影是假的,少林是假的。”
真话,很早就说了,只是没人信。
“少林明星”纷纷噤声,红利吃得多,责任不沾边
李连杰那边看清了,话也说了,可那些靠“少林”吃饭的明星们呢?
最先被点名的是释小龙。
这位从小就被“武僧”标签捧上天的童星,其实早年就是释永信一手栽培出来的“少林门面担当”。2岁被抱上山,5岁拍广告,7岁拍电影,张口闭口都是“少林真功夫”。
可如今释永信塌房,释小龙一句话不说。社交平台连发都不更,采访提问一律回避。偶尔被问急了,就冷冷地扔下一句“曾对我有过重要教育”,既不认亲,也不撇清。
这不是没情义,是太清楚局里水多深,自己沾的多少红。
再说王宝强——从俗家弟子练了六年,挑水砍柴干苦工,结果好不容易熬出头做武替、当群演,一路拼进电影圈。
说实话,他是被《少林寺》这个幻象骗进去的典型。
当年他父母花光积蓄送他进山,就是想着“这孩子也许能变成李连杰”。
结果呢?铁布衫没练成,金钟罩没碰到,先练出一身老腰病。
但现在释永信落马,他也装聋作哑,宁愿晒娃,也不碰半句少林的过往。
人性而已。你不能说他们错,只能说,这些年,少林太像一个“快速致富的门口”。
少林的真败笔,不在名利,而在“拿着佛法做幌子”
其实中国人不是不能接受宗教有钱。寺庙香火兴旺,信众多,赚钱本不是原罪。
但关键是,释永信们不是靠真信仰、真服务赚钱。他靠的是媒体、人设、名人弟子,还有“外国人也来拜我”的民族自豪感,拼命往寺庙灌输“少林能打”的想象。
甚至在一些场合,他比企业家还懂得“品牌话术”。佛教语录成了文案,香火钱变成了利润分红,“弘法”成了KPI。
到头来,这哪是宗教?这就是资本包装下的“人设庙”。
李连杰早年说那句话:“少林寺是假的”——其实不是说那座庙假,是说那套被商业涂抹过、沾满人欲的少林,早就不配叫“清净地”了。
结语:真少林,不在山中,也不在电影里
有一说一,现在的少林寺即便关门重整,释永信被查办,也未必能唤回当年的信仰。
真正的“少林精神”,也许从来就不在山中。它在那帮无名的老僧手里,在那些真练功、真苦修的人心里。
李连杰的话,现在听着不疼不痒。但再过十年二十年,可能会成为这场佛门商战的最准确注脚:
——“少林寺,是我拍红的,也是我最遗憾的作品。”
而那些曾借光者,还在沉默。
发布于:河南省申宝策略-股票免费配资-上海股票配资招商-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